1、全真道全球道教主流宗派,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重阳全真开化辅*帝君。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宗旨,并逐渐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2、创建者王喆,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早年曾应武举为武状元,入仕,后辞*归隐。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遇仙,相传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赴山东传教。**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其中龙门派祖师丘处机以74岁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3、清初**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严”,整顿教门,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兴。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等道家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几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
4、全真教代表世界道教**。当今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即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云观。
5、道教史上因“道法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大的有五派:
6、据《元史?释老志》记载:“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相传至三十六代宗演,当至元十三年(西元1276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则命庭臣效劳,待以客礼。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子孙世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籙。”这是龙虎山张天师世称“正一**”之始。《通鉴?辑览》称:“元世祖诏封张宗演为嗣汉天师、演道灵应冲和**。”此实为张氏世袭天师之始。据《元史-成宗本纪》记载,元成宗大德八年(西元1304年)授张宗演次子张与材(第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教、正一道。
7、《明史?方技传》说,正一派道士大都是“专持符籙,祈雨驱鬼。”一般说,正一道主要从事符籙斋醮。自从道教分衍宗派之后,合皂山主要传葛玄灵宝法籙,称灵宝派;龙虎山传张道陵法籙,称正一派;江西一带流传许旌阳法籙,称净明派。这三派后来亦均总归於正一道。
8、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年),王嚞(重阳)至山东宁海立全真庵,创立全真教。其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王重阳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以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教其门徒讽诵《孝经》、《心经》、《道德经》。其教规与正一道不相同:不娶妻室,不茹荤腥,为出家道士,一般多住宫观内,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内容。
9、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之前九十多年,即北宋熙宁八年(西元1075年),浙江天台山道教大炼师张伯端(**)依据《参同契》原理作《悟真篇》,兴起了以修命为主的炼养一派。
10、由於王重阳之全真道与张伯端开创之丹鼎一派均重炼养;又都依托东华少阳君王玄甫、钟离权、吕岩为祖师;又因王重阳派兴起於北方,张伯端派兴起於南方,故王重阳全真道称为丹鼎派之北宗,张**派称为丹鼎派之南宗。据明都印《三余赘笔》载:“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钟离权,权授唐进士吕岩、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陈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其北宗者,谓吕岩授金王重阳、重阳授七弟子(即北七真)。
11、全真派在元以后发展的支派很多,其中以元邱处机(自号长春子)所开创之龙门派*为隆盛。邱长春,山东栖霞人,年十九为全真道士,师事王重阳。成吉思汗在雪山,遣使求之。邱长春应命行万有余里,历四载而始达雪山。成吉思汗问长生久视之道,告以清心寡欲为要。问治平之方,则答以止杀。成吉思汗甚器重,称为神仙,仍遣使送还。其后累降旨褒扬,并命邱长春管领“天下应有的出家善人。”由於邱长春受朝廷重视,社会影响较大,故龙门派在元代便信徒较多。
12、本名大道教。创使人为沧州刘德仁,时在金熙宗皇统年间。《通鉴辑览》说:
13、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刘德仁之所立也。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於人,不苟侈於己者也。五传而至郦希诚,居燕城天宝宫,见知宪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授希诚太玄**,领教事。
14、刘德仁,道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人。生於北宋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六岁时遭遇北宋末徽宗、钦宗被金人所虏的靖康(西元1126-1127年)之变,随家徙居盐山太平乡。皇统二年(西元1142年),刘德仁二十一岁,托言老君授道,创建了“大道教”。据《宋学士文集》五五《书刘**事》:“金皇统二年十一月,迟明既望,似梦非梦,有老人须眉皓白,乘青犊车至,授玄妙道诀而别,不知所之。”又说:“一日晨起,有老叟乘犊车相过,摭《道德经》要言授之,曰:‘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乃授笔一支而去。“其教旨有九项:”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亲,诚於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守清静;四曰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奕,毋习**;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悖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同上)在道教炼养方面,主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元杜成冤《改建先天宫记》)对於“飞升化炼之术、长生久视之事,则曰,吾不得知。”(元赵琳清《大道延祥观碑》)但亦从事替人驱狐役鬼、劾召鬼神。据《书刘**事》说,金大定十五年(西元1175年)诏刘德仁居燕京天长观,赐号东岳**,大道教以此流传更广,“传其道者遍中国。”刘德仁死於大定二十年(西元1180年),前后行教三十八年。该道派五传至郦希诚,元宪宗赐名“真大道”、六传至孙德福,在至元五年(西元1269年)曾奉诏统辖诸路“真大道”。八传至岳德文,其教更盛。其教至元末犹不衰,但元以后逐渐衰微,终于消失。
15、创始人为卫州(今河南汲县一带地方)萧抱珍,时在金熙宗天眷年间(西元1138-1140年)。其教传“太一三元法籙”之术,故名“太一”。全真道和真大道教皆不太注重符籙法术,而太一道独以此出名,颇与天师道相接近。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元王鹗《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谓:“初,**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籙济人,祈禳词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大行。”元王恽《秋涧集》六一《韩君碣铭》谓:“远迩向风,受籙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足见当时信奉太一道者之多。金熙宗皇统八年(西元1148年)诏萧抱珍赴阙,颇加礼敬,敕所居观额以“太一万寿”四字。元宪宗二年(西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尚未正式登帝位,曾封萧抱珍为“一悟**”。萧抱珍行教达三十年。卒於金大定六年(西元1252年)。
16、萧抱珍去世后,由其弟子韩道熙嗣教,仍袭萧姓,故亦名萧道熙。金大定九年(西元1169年),金世宗敕在观内建立“万寿”额碑。太一道“声教大振,门徒增盛”(《秋涧集》四七《二租形状》),达数万人之多,其流布区域,“东渐於海”(同上)。太一道传嗣有秘籙法物,继法嗣者皆改姓萧,即以祖师之姓为姓。四传至萧抱珍之再从孙萧辅道,元世祖以“安车来*”(《秋涧集》三八《清跸殿记》),并赐号“中和仁靖**”。五传至萧居寿(本姓李),《元史?释老志》谓:“至元十一年(西元1274年),建太一宫於两京,命居寿居之,领祠事,且禋祀六丁,十三年(西元1276年),赐太一掌教宗师印”。太一道六传至萧全佑(本名李),七传至萧天佑(本姓蔡)。其教至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间(公元1324-1328年)犹不衰。但以后则渐次衰微,终而消失。
17、亦称净明忠孝道。该道派发勒於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西元1131-1162年)。江西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托言许真君(逊)降授给他“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净明**”始行於世。至元初,有道士名刘玉清,经他清整“净明法”之教法教理,造作《净明忠孝全书》,正式形成了净明道。该道派奉许旌阳(逊)为教祖。行教侧重以符籙禁咒驱邪降妖,以守一斋醮修仙度人。此道派传播於江南,在元明间影响较大,以后渐衰微。
18、以上五派,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兴起於北方;正一道、净明道则兴盛於南方。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早已失传。明以来,道教分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其他一切支派皆归纳於这两派之中。全真派支派较多。
1、英国**下的香港,起初本来几乎没有道教。20世纪上半期在香港道堂的发展,基本上是民间新兴宗教组织的发展。20世纪下半期在香港崛起的道教,主要是这些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以传统道教为取向实行联合的结果。
2、据现有资料分析,英国1842年夺取香港岛和1860年夺取九龙半岛南部时,所得地区都只有某些民间祠庙,没有正规的道教宫观。至于新界地区,1898年被英国强租以前,已经有了道教宫观青云观,但已日久失修,渐形荒圮,大约1918年,其地被佛教徒建为青山禅院。清末有罗浮山道士来到大屿山,于光绪九年(1883)创建纯阳、普云仙院二座,但是这两座仙院远离民众,它们在新界离岛1898年归港英当局管辖以后,与香港地区的道教运动也没有什么关联,住持罗元一反而于1943年主动把自己的仙院交给了观清法师,让他改成了佛教寺院。
3、中华传统社会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局部解体,导致民间新兴宗教运动持续高涨。清末民初的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有较高组织程度并且流传较广的会道门,主要有一贯道、同善社、先天道等;另一类是各种互不统辖、或只有松散联系的地方*道堂,大多以扶乩为主要活动方式,可以称为“鸾堂”。会道门联系群众面较广并且组织程度较高,往往有较明显的政治反叛色彩,而零散的地方*鸾堂则多由地方士绅文人主持,侧重于劝善教化及慈善救济,社会改良色彩比较浓。清朝末年,由先天道发端,民间新兴宗教组织陆续传入香港,成为香港现有道教组织发展的起点。
4、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经过持续的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宗教方面,与帝制相关联的儒教旧体制瓦解了,以儒教信仰者自居的人数锐减;佛、道二教也受到新文化的冲击,虽有振兴的努力却效果不明显,仍然处于衰落状态;***教依靠民族载体维持既有格局;基督教和天主教发展较快,但对中国社会的总体而言仍然缺少分量;只有民间新兴宗教运动持续高涨,各种会道门、道堂蓬勃发展,活力十足,它们成为中国现代民间高涨的宗教热情的主要代表。
5、明代以来的民间新兴会道门、道堂一般都奉“无生老母”为**神,信仰“三期末劫”、“真空家乡”及“收圆”的教义,在教派关系上标榜“三教归一”、“五教归一”甚至“万教归一”,教义上吸取了儒佛道三教的因素,这种吸取的具体情况,各派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道教(尤其是内丹道)的因素更多一些。特别是中华帝国体制崩溃以后,儒教在神灵信仰和祭祀活动方面的遗产大都被道教继承下来,就使民间会道门、道堂与道教的关系显得更近了。
6、在香港华人社会,这类民间新兴会道门、道堂同样成为现代民间高涨的宗教热情的主要代表。不过,作为反传统的新兴教派,无论是政治反叛色彩比较浓的下层会道门,还是社会改良色彩比较浓的地方*鸾堂,它们都对对现实社会秩序持批判态度。但是,与中国大陆不同,20世纪前期的香港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现代秩序,社会相对稳定,焕发着勃勃生机。在动*不宁、苦难深重的中国大陆,反叛*的民间新兴宗教组织往往容易表现其激烈的一面,甚至以狂热的态度与现实秩序作孤注一掷的抗争。而在香港的新环境下,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中的改良派更有用武之地,反叛派也比较容易表现出现实和理*的一面,直至考虑与社会相适应的问题。
7、这些民间新兴宗教组织本来自以为超越于三教之上,不怎么瞧得起传统道教。例如信善系道堂打的是“纯阳教吕道会”的旗号,就是超乎三教之外的,“先天道”这样的名称,更透露着对传统道教的优越感。香港道教联合运动的兴起,是对传统道教从超越感和优越感转为认同感,其间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8、*******成立以后,全面取缔“**会道门”,使几百年绵延不断的民间新兴宗教运动在中国大陆戛然而止,而道教虽然经过一些周折,总还是在中国大陆取得了合法地位。香港民间新兴道派所联系的广大群众对中国大陆都有难以割舍的复杂感情,新中国初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积*变化、所呈现的蓬勃朝气,使香港群众颇有感触,也使民间新兴道派的“三期末劫”、“真空家乡”及“收圆”等反传统教义大大地失去了魅力。加以英国政府迅速承认了*******,港英当局与新中国政府事实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这就使香港华人社会民间新兴会道门、道堂不能不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保持自己作为新兴教派的***,还是向生存空间更大的传统宗教靠拢?
9、经过上世纪50年代的客观变化和主观调整,香港民间新兴宗教组织的多数都或多或少地与道教认同了。1957年,若干道堂的长老在龙庆堂聚首,倡议成立道教会,后又获得政府的推动。1961年龙庆堂邀请各道堂选派代表筹组联会成立香港道教联合会,参加团体共三十五个。据1962年刊之《香港道教联合会组织章程》,团体会员规定是“凡经香港社团之注册,或华人庙宇登记,或有限公司注册之道教合法团体,得参加为本联会之团体会员”。
10、这次香港道教联合运动的兴起,主要的推动力来自民间新兴道派。筹备会发起单位是先天道的龙庆堂,借用的两个临时通讯地址,一是龙庆堂,另一是已由同善社**掌握的圆玄学院。1967年获准注册为有限公司(责任法团),同年选出**届理事会,**赵聿修就是圆玄学院董事会的**。1975年,时任香港道教联合会副**的罗智光(龙庆堂**)回答“先天道在香港的未来发展怎样?跟现实生活配合得怎样?”的问题,可以代表香港民间道派从创新转向传统、从反叛社会转向适应社会的新趋向,他说:先天道在香港的未来发展,预料仍在保守待时的时期,部分有识者已支持及致力香港道教联合会,融汇各支各派,发扬道教,致力于宣道、教育、慈善工作,而非圉于一隅,存门户之见。先天道的教义,是十分圆通的,跟现实生活,并无脱节,很配合得来。
11、香港道教联合会成立以来,会员数目一直有所增长。1981年第八届理事会公布的团体会员是57家,1990年第十三届是66家,1999年第**届是75家,2003年第十九届是87家。
12、1975年出版的《香港道教联合会新厦落成特刊》刊载了43家团体会员的简介,其中18家没有表明派别;在表明派别的25家中,先天道占了16家,全真道只有5家(其中4家标明为龙门派),另外太乙门有2家,阐派、天启道各1家。而据2003年《道心》廿七期刊载的87家团体会员的简介,其中37家没有标明派别;在标明派别的50家中,先天道占21家,全真道达到22家(其中6家标明为龙门派),另外纯阳派有2家,阐派、天启道、茅山、新明圣教、符箓派各1家。没有标明派别的道堂比例如此之高,显示香港道教界的派别观念不很强。全真已成为香港道教**大派。现代香港道教形成较晚,积累不深,重视创新甚于重视师承。那些标明派别的道堂,往往也只是根据自己的认同,很少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可据,我们不必看得过于认真。
13、中国道教宋辽金元时期的众多派别,在明清**皇权的强力干预和严密控制下,归并为正一、全真两大系统。金元之际兴起的全真道当时是道教中*有生气的力量,素质明显高于正一道。明朝抬正一压全真,使得全真道大衰,而正一道也未见兴盛。清朝全真道有所恢复,尤其是龙门派有较大发展,使正一道相形见绌。民国时期,道教受到新文化的冲击,散居而高度世俗化的正一道士首当其冲,政界和文化界一些人士甚至不承认正一道士的道教地位。*******时期,全真道联合正一道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全真道在其中占有**优势。
14、先天道组织比较严密,在香港的实力又比较强,所以加入道教联合会以后仍自成一派,**于全真、正一两大系统之外。加入道教联合运动的其它民间道堂,大多对派别问题采取回避或淡化的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认同于全真道的越来越多,却很少认同于正一道的。民间新兴吕祖道堂大多数攀附了全真道,因为吕祖本来就是全真道大力推崇的偶象,民间新兴的吕祖崇拜自然不免要从全真道大量吸取思想资源;只有少数吕祖道堂意欲另成派别,于是有纯阳派、太乙派、蓬莱派等名目出现。龙门派在全真道中是**主流,因此香港不少吕祖道堂直接认同于龙门派;但龙门派*尊的是邱祖(邱长春),吕祖是邱祖的前辈,所以还有不少香港吕祖道堂只是自认全真道,而没有进一步自认龙门派。
15、香港现有的全真道堂,以蓬瀛仙馆为*早,也只有蓬瀛仙馆与传统**的全真道有比较可信的传承关系,其它则或多或少别有源头,不是传统的全真道直接发展的结果。
16、1928年,自修全真龙门派****何近愚、陈鸾揩与龙门派**的广州三元宫主持麦星阶,结伴同游香港,到新界粉岭安乐村访问本立园主人李道明。在那里遥见崇山叠翠,有如仙境,乃建议在其处建立龙门**道观。他们回广州后,约同道友,凑集巨资,又动员道友的亲戚出让粉岭双鱼洞山麓的地盘,开始建设道院,取名“蓬瀛仙馆”。初期只建成东斋,作为道侣清修的静室。直到1950年改革制度,采用理监事制,转为公开的道观,才加快建设步伐。随即向政府申领得后山地盘,增辟园林以后陆续建成一座座斋堂亭台,至1980年建成三圣大殿“兜率宫”,成为香港*出色的园林宫观之一。蓬瀛仙馆现在道业兴旺,有弟子约三百人。
17、1975年道联特刊简介的5家全真道堂,除蓬瀛仙馆以外,还有玉壶仙洞、青松观、万德至善社、竹林仙馆,这四家都是源自于民间新兴吕祖道堂。其中与龙门派多少拉得上某些关系的,要数万德至善社和青松观。
18、万德至善社创始人曾诚炽,青年时曾拜广州应元宫住持为师,成为全真龙门派诚字辈传人。他本质上是吕祖乩坛的信徒,因少年时得吕祖救治而立志弘道,一面上学一面在乡间乩坛充当乩手。投入龙门派后并未在宫观守志出家,而是回家乡九江办学校。抗战期间曾避难来香港,开办了“群秀坛”。1950年前后再来香港,1951年设坛供奉吕祖。后以“万德至善社”名义注册为有限公司。除了经营旺角的总社外,1975年按照吕祖乩示,在新界大埔梧桐寨寻得“南山古洞”,又开始兴建“万德苑”,现已成为壮美的园林道场。他作为龙门派弟子,认真说来是不大**的。万德至善社现在约有弟子近八百人。
19、青松观源自1941年由何启忠在广州创办的“至宝台”,那是吕祖道的**道场。解放军攻占广州以后,部分居住香港的道友便将何启忠迎至香港商议,请得“吕祖降命”,在九龙建坛渡世,取名“青松观”,1952年注册为合法慈善团体,何启忠青年时曾至罗浮山冲虚古观师从龙门派嫡传道长,成名后又两次拜过龙门派高道为师,但他从小习乩,一生所学甚杂,拜师很多,所拜过的师,除道士外,还有禅师,藏密居士,先天道道长,同善社道长,以及医师,而他*有兴趣的是扶乩。他后期创立的云鹤山房,也以乩坛**,要说是龙门派弟子,他更是比较勉强的。青松观现有护道善信逾20万,归依观员千余,其中活跃弟子约600人。
20、玉壶仙洞源自乐善堂,该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建于顺德黄莲西市尾,原为*局,起初是在铺后供奉吕祖、关帝及华佗,并以乩方济世。1932年成立乐善坛香港分坛,1967年改名玉壶仙洞,现有弟子约一百多名。竹林仙馆源于一批新会、台山旅港商人的联谊活动,后于1967年购置会址,供奉吕祖,并求得吕祖乩示,赐名“竹林仙馆”。其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一些青松观道侣的指导,以全真龙门派自许,现在约有弟子二百多名。
21、《道心》廿七期简介的另外17家全真道堂中,有与青松观同源的云鹤山房。有由玉壶仙洞衍生的纯阳仙洞,它现有弟子约三百多名。还有源出广州芳村信善堂的一支,该堂1937年创建于广州芳村堤岸,恭奉吕祖,“降鸾”为民众治病。广州被日寇占领以后,避难回南海的道侣成立了信善堂一分坛。**投降以后,一些道侣在**成立了信善堂二分坛,60年代又向香港发展,先后创建了信善堂三分坛等一系列道堂,包括1963年建立的**圣室、1964年建立的**玄宫。
22、还有源出广州宏道精舍的一支。宏道精舍创始人谢显通,**于复旦大学,据说偶与吕祖结缘,此后即执鸾侍法,先后创立韶关曲江觉善精舍、广州小北观音山宏道精舍。1950年到香港,与宏道精舍道侣勉力创建宏道基地,得至宝台的陆吟舫、同善社系统的赵聿修等帮助并参与,在新界荃湾创建“圆玄学院”,谢显通出掌坛务组,但未能掌握院务主导权。1965年,一批觉善道坛和宏道精舍的弟子从大陆来到香港道堂,主奉吕祖,命名为“玉清别馆”,于是谢显通去主持馆务。后来又从玉清别馆派生出智玄精舍、道教九龙别院、慧玄精舍、明善学院。玉清别馆现有弟子约二百多名。
23、还有通善坛、玉霞阁、翠柏仙洞、明元仙观4家,在1975年道联特刊中都没有标明派别,现在也认同于全真道。其实通善坛源于南海茶山庆云洞,那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海一带爆发瘟疫以后,在鹤山沙坪文武二帝庙中创立的一个吕祖乩坛,光绪二十四年按“吕祖乩示”选址茶山建成道观,始定名“庆云洞”。其道侣1938年在香港建立通善坛,现有弟子约两千多人。玉霞阁1949年成立,现在约有弟子二百名。翠柏仙洞1955年成立,现有弟子三十多人。
24、此外还有1975年成立的道教联谊会青云观,1979年成立的正善精舍,1985年成立的圣道正坛(现在约有弟子二百余名),1988年成立的靝一善坛(现在约有弟子四百名)。
25、上述17家,除玉霞阁主奉瑶池老母和李道明等、圣道正坛主奉玉皇、靝一善坛主奉三清等,其余14家的出身,都可算是民间新兴吕祖道堂。
道教中的一支全真派兴盛于和道教中的一支全真派兴盛于什么朝代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