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把”是枇杷的别称之一,这一称呼源自于枇杷的叶子形似乐器琵琶。批把其实也是直项琵琶的古称。直项琵琶在弹奏时经常会用到向下弹与向上挑这两个动作,其中前者为“批”,后者为“把”。因为这两个动作,故而古人也称琵琶为“批把”。而“批把”之所以会成为植物枇杷的别称也是因为枇杷叶片的外形与琵琶相似。
2、说到枇杷这种植物,它是中国的原产物种,其原产地为浙江、福建、四川等地。批把在中国境内的种植十分广泛,而除了中国之外它还被引入到了**、印度等**。就生长习*来说,枇杷是一种喜温喜湿的植物,尤其在处于生长期时枇杷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此外,枇杷虽喜湿润却也要注意土壤的排水*。因为假若土壤排水*不高,一旦雨水过多便容易导致枇杷出现枝条徒长的情况。
3、枇杷这种果树的优势在于它生长速度较快,且结果也比较早。栽培枇杷树一般可以通过**种植、嫁接培植以及压条繁殖这三种方式,其中嫁接培植是运用*为广泛的。如果利用嫁接方式进行枇杷繁殖,通常只需三四年时间便可结果,不过要想达到盛果期则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20-40“岁”的枇杷,其果实产量是**的,而在这之后产量便会逐渐减少。枇杷通常都是在10-12月开花,然后5-6月结果。
4、身为中国原产果树的枇杷很早便出现在历史古籍之中。早在西汉时期一本名为《西京杂记》的书籍中便曾提及批把,这本书称枇杷为“名果异树”。除此之外,其余朝代诸多**文人也都曾写过与枇杷有关的诗句以及文章,譬如司马相如写的“卢桔夏*,黄甘橙楱,枇杷橪柿”,宋祁写的“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等等。由此可见,枇杷在中国古时候存在感还是比较强的。
5、也正是因为枇杷拥有较高的存在感,**在唐朝时期才会将其引入国内。当时前来中国学习交流的**遣唐使在返回**之时将原产于中国的枇杷也给带回了**,不曾想中国枇杷传播到**之后却变成了**山楂。来自福建的林顺权教授在上个世纪前往**留学期间得知了这一情况,于是在这之后他便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枇杷正名。
1、“批把”这个词来源于琵琶这种乐器的弹奏方式,其中往前或往下时的动作称“批”,往后或往上挑时的动作则称“把”。古时候人们所说的琵琶其实范围要比现在更为广泛,现在的琵琶主要是指曲项琵琶,而古人所说的琵琶则还包含月琴、阮等乐器。古人之所以将这些乐器混为一谈,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弹拨乐器,同时它们的外形大致都是圆形加长柄的样式。
2、话说,琵琶这种乐器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至秦朝时期。据悉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圆形、长柄的乐器,称作“弦鼗”。这种乐器在演奏时主要涉及向前弹与向后挑这两个动作,即“批”与“把”。不过有关于“批把”的相关记载*早则是出现于汉朝。于这一时期被创作出来的《释名·释乐器》一书中曾提及“批把本出于胡中……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因以为名也”。从这一记载中可以非常清晰地得知“批把”这一称呼的来源。
3、至于“批把”一词后来是如何慢慢转变为“琵琶”的,据悉是出于文字书写的同一*,因为像琴、瑟这些乐器都是草字头。而“琵琶”这一称呼在魏晋时期的时候便已开始取代批把,这一点可从《技录》这一书中“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这记载中得知。进入南北朝时期,一种梨形、曲颈形状的新乐器又开始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国。这种新乐器便就是曲项琵琶。
4、在曲项琵琶进入中国之前,古人所使用的琵琶主要是直项琵琶,由弦鼗这一乐器日渐演化而来。而待曲项琵琶进入中国之后,古人将这两种琵琶进行了融合,于是便又诞生了新式琵琶。这种新式琵琶的弹奏方式较之前有所不同,由原先的拨子拨奏变为了五指弹奏。
关于批把一词来源于,批把一词来源于演奏琵琶的方式?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