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吕氏春秋》说的是治国之道,当然,其中也有八卦、五行、乐理以及养生之说,但并不妨碍其成为一本体现吕不韦治国方策、人文思想的书。这本书就是描述了按照吕不韦思想建立起来的秦国的样子。
2、《吕氏春秋》的内容有治国思想,还有历史范例,有些堪称治国的良训。可惜的是秦始皇不买吕不韦的账,一心以法家治天下,焚书坑儒。虽然想要万代流传自己的秦王朝,却只持续了短短的十余年。不知道这是秦始皇的可悲,还是吕不韦和《吕氏春秋》的可悲。难怪郭沫若在其《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的批判”中写到:“秦始皇的成功一多半是时代的凑成。中国自春秋以来,由十二诸侯而成七国,无论政治上与思想上所走的都是趋向统一的路线,而始皇承六世的余威,处居高临下的战略地位,益之以六国诸侯的腐败,故收到了水到渠成的大功。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方法正确了。相反,假如沿着吕不韦的路线走下去,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了之后断不会仅仅15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
3、不妨来看一下《吕氏春秋》表现出来的一些观点,姑且当作吕不韦的治国的依据吧。
4、吕不韦反对*裁。而正是这一点,秦**对吕不韦*为不满。吕不韦反对*裁,主张君主天下制的*典型的表现就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句话在我们现在看来当然不足为奇,在那个时候,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天下为一姓之天下,君临天下。特别是在秦始皇这样一个非常**的皇帝眼里,你敢著书立说来说不是一人之天下,这不就是让我秦**将江山分与天下人吗,这显然对于秦**这么一个专权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其实,这也只是吕不韦蛊惑人心的一个方面,原来儒家不也是鼓吹“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后还不是一人、一姓之天下,那些尊奉儒家的人可曾让一个外姓人来接管江山,让天下人来做主天下事?不过是把这些当做粉饰天下、愚弄百姓的胭脂罢了。就算吕不韦真当上皇帝了,也只能是说一套做一套罢了。
5、尽管这样,也不能抹杀吕不韦提出这种思想的***,至少他看到了,一个朝代要想久远,就不能太*裁,必须为百姓也找一些精神安慰。就算天下是你秦**的,但你要对外宣称,天下也是所有秦国子民的,如此一来,老百姓自然就不会**。应该说秦始皇及其儿子——秦二世就自尝了苦果。秦朝以前,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正是在秦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使得秦氏江山改姓为刘。估计秦始皇要是知道的话,可能会重新启用,信任吕不韦,同时倍加推崇《吕氏春秋》。
6、另外,吕不韦其实是赞成广纳贤才的,这个不仅在《吕氏春秋》上有体现,在吕不韦当丞相的时间内,他也是这么做的。比如说日后的秦国丞相李斯,他的门客中有甘罗、张唐,还有司空马等等,都是比较出名的从外地来秦国的人。吕不韦深谙一个道理,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一个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时代。于是他招贤纳士,才有了《吕氏春秋》。其实从秦国的发展来看,基本上也是外来人才当权,如吕不韦之前的秦国丞相蔡泽等等。
7、吕不韦似乎刻意地想把春秋战国以来各派的思想在他的手里汇集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这只是按照他个人的意思来办理),但是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就会对各流派的思想有所取舍。虽然,他把儒家作为该书的一种主流思想,如尊师,顺民意、修齐治平的政治等,但是在一部《吕氏春秋》中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怕是不能被称之为“杂家”的。吕不韦也主张君主无为。无为思想是属于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则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8、如果说,这些尚不足以让秦始皇恼羞成怒的话,吕不韦在书中讴歌禅让就真的让秦始皇忍无可忍。当然禅让制在当时提出来是不是一种进步尚没有定论,毕竟夏朝过后,君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此时提出来,不仅**阶级会反对,就连老百姓也会笑其幼稚。禅让制,按照理想的方式当然要比世袭制**得多,但在当时存在阶级差别的情况下,说禅让无疑是镜中花、水中月。在战国时期中叶,燕国演过一次禅让的闹剧,就成为当时学者间攻击禅让制维护君主世袭制的一个笑柄。此事重提,自然要引起包括秦始皇在内所有士大夫阶级的一致反对。
9、《吕氏春秋》里许多主张是儒家的主张尊师重教等等,是在一个渐趋统一的时代里推出儒家。儒家的主张在于“仁”、“爱”,在于用安抚的手段对待老百姓,用立言、立德、立行来让老百姓忘记阶级差别。吕不韦看到了一个经过长期纷争的时代将要结束的时候,应该从思想上安抚,达到思想上的统一的时候了,而这正如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吕氏春秋》的出现,正是那个时代归于一统的结果,或者说是产物。
10、其实,秦始皇所采取的一些措施都几乎与《吕氏春秋》的观点针锋相对,西汉建立之初,吸取亡秦之教训,采取的政策、措施与秦始皇也是针锋相对,说《吕氏春秋》的观点与西汉初期实施的政策有类似的地方,也应在情理之中。
11、应该看到,吕不韦的一些柔和措施,如重农,恢复生产,以及君主天下制等比较适合长久**,而汉朝之所以**那么久,也正是吸取了亡秦的经验。西汉初期的政权依稀是《吕氏春秋》里的秦国的影子。(刘光辉)
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哲学思想——创立儒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克己复礼)
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2、孟子的主张:人*善,民贵君轻,仁政。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善说”,人*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3、荀子的主张:人*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①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人关系: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
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教育*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家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家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墨家思想
战国之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战国之道为什么**了、战国之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